2008年7月22日 星期二

重尋赤心國


第一次與豐子愷的圖畫相遇,是在大二。

坐在理髮店,頭髮給拉扯、修剪、梳理。有一滴小水珠從髮尖滑落在手裡的《豐子愷漫畫選繹》上,內心抖了一下,生怕水墨遇水溶化,回過神來,才慶幸這只是印刷品,並非宣紙原稿。我看得著迷,不覺已看了一半,在噴髮膠的氣味中,把書合上。

書連續看了兩遍。意猶未盡,再往三聯買來豐子愷和周作人所著的《兒童雜事詩圖箋釋》,一口氣讀完。

今天,我遇見子愷先生的女兒——八十歲的豐一吟女士——在「兒童圖畫書國際論壇暨第一屆豐子愷兒童圖書獎發布會」上。

這是一連兩天的論壇,主題是「重尋赤心國」,為小思命名。初見這名字,已敬服小思的匠心。名字一語雙關,既能巧用子愷先生的其中一篇童話《赤心國》的篇名,也道出了兒童文學與藝術創作所需的元素——赤心;「重尋」是點睛,提醒我們每一個人本來都有赤心,總可尋得著。

論壇分主題演講及分組座談兩部分,內容都叫人驚喜,理論與實用層面兼收並蓄,讓我有一點點反思:兒童文學與藝術絕非舶來品,對於繪本的創作,華人實不需要一味的拾洋人的牙慧。子愷先生的文字和圖畫可說是中國兒童文學與藝術的典範,大人小孩也愛看。

深信兩岸三地是個可以孕育優質童書的赤心國,讓異彩紛呈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