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1月21日 星期三

皮球惹的禍








《凱凱!你在哪裏?》
文.劉清彥
圖.Jason le Eyuhin
出版.文林出版有限公司(2005)




穿上運動服、整裝待發的凱凱,看著大門緩緩關上。

他很洩氣,脫了球鞋呆坐在地上,影子訴說出他心底的渴望。他困在鳥籠中,眼巴巴看著籠外色彩繽紛的世界,魚兒自由自在地在空中浮游。一轉念,他把客廳變為球場,化身球星,皮球頓變成排球、籃球、足球,在球場中飛動、彈動、滾動…… 玩了大半天,來個「衝力射球」吧!

豈料,此一「衝」竟把水晶擺設破成兩截。破掉的水晶只是一個,凱凱的恐懼感卻一下子像水晶上的切割面般倍增起來,映照出無數個驚惶的樣子。怎麼辦呢?只好趕快躲起來,把自己縮得愈小愈好,頭垂得愈低愈好——凱凱忽然變得很小,畫面留了一大片空白,該是他當時腦海的反照。

家中每一個角落都給他找了出來,卻沒有一處可將自己完全隱藏起來。畫面裏,他無所不用其極,連一本書也不放過,叫人忍俊不禁。繪者以俯視的角度,使衣櫃裡的凱凱看起來很渺小,哆嗦蜷縮在角落裡。仔細看,那臉上的紅色印記,讓人聯想起《凱凱的大帽子》的故事,更教人愛憐。在他的小眼睛裡,衣櫃是可怕的森林,皮帶是毒蛇,皮球是大鱷,危機四伏。
等啊等,媽媽終於回來了。她變成張牙舞爪的大魔頭,咆哮著,要捉頑皮的小朋友懲治一番!

「原來你躲在這裡,來,讓媽咪看看你有沒有受傷?」媽媽最關心的,不是水晶擺設如何斷成兩半,而是那兩半鋒利的破口有沒有弄傷孩子。即使媽媽表示生氣,她卻以柔聲軟語,代替大吼大罵,為免使孩子懼上加懼。試想想,孩子將來遇事時,還會欺騙或隱瞞父母麼?

為何媽媽不追問事發的經過,好讓孩子解釋?也許,這不是追問和解釋的適當時候。看到孩子躲在衣櫃裡,是每一個小孩子不願意身處的黑房間,跼蹐不安,凱凱懲罰了自己,媽媽怎不心痛?獨個兒在衣櫃裡「等候發落」,孩子那份零丁孤單,媽媽怎不明瞭?

「我們一起把東西收拾乾淨。」媽媽決非孩子想像出來的大魔頭,而是會跟他一同面對危機、解決問題的好幫手。小讀者看到這裡,想也為凱凱鬆一口氣。媽媽寬恕了孩子,卻沒有溺愛他,叫人想起上帝滿有慈愛,仍不忘公義。媽媽為孩子製造「將功補過」的機會,讓他學習承擔犯錯的後果,肩負起責任。這樣,孩子感到受重視,還沒有給標籤成「有破壞沒建設」、「搗蛋王」等負面角色,他一定很高興,把害怕、內疚的情緒化為力量,樂意接受更大的任務。從修補水晶的過程中,讓孩子曉得自己貪玩帶來的破壞,這比千句萬句嘮叨威力更大。

正當凱凱忙著修補水晶,爸爸的呼喚嚇得手上的膠水亂噴一通,滑稽可笑。再翻一頁,怎麼?莫非要說「棍棒之下出孝子」的道理?爸爸要棒打凱凱麼?不,原來爸爸買了棒球用具,打算陪孩子去公園玩球呢!萬歲!凱凱的願望成真了,他蹦蹦跳跳的跑去爸爸的懷裡。故事的起首,爸爸匆忙地上班,似乎對孩子的渴求愛理不理。其實,他仍牢記著孩子說過「陪我去公園玩球好不好?」,也盡力去修補這不足,向孩子表達加倍關懷。

身教勝於言傳。故事中,媽媽愛的寬恕、處理危機的方法,爸爸彌補不足、體貼人的需要,好像神仙棒,揮一揮,就把這次皮球惹的禍化成了孩子品格成長的階梯。這一切將銘刻在孩子的心版上,成為他日後行事為人的準則。

作者取材於一種孩子典型的犯錯,並賦予豐富的意義,巧妙地概括了孩子一天中面對的拒絕、闖禍、害怕、寬恕、反省、補過、滿足等情緒。凱凱不如華盛頓般勇於認錯,相反,他怕得要命,四處亂竄,反映人性真實的一面。縱使他躲起來,媽媽仍諒解他,消除他的恐懼,跟他一起解決問題,這不比櫻桃樹的故事來得更親切動人麼?繪者善用虛實交錯的手法,將文字中隱藏的氣氛和意境具體呈現出來。透過描摹孩子眼底主觀的影像,讓讀者窺見他的內心世界,是精采的心理描寫,開拓孩子的視象與心靈空間。

3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等你出番本
可愛的童書

wenniaor 提到...

談何容易呢...

匿名 提到...

總有一天,我相信
這天到來,幫我簽名呵!!